昨日,官方媒体《经济日报》发布《防止个人过度借贷风险》,警醒市民贷款要懂评估,有规划,会判断。请监管部门必要的彻查非法放贷机构和助贷机构。#防止过度借贷风险#该话题被今日头条官方推流,目前已超30万人次展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彭江
随着消费信贷的大力推广,个人从金融机构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了。贷款便捷有助于扩大居民消费,但也有必要注意防范个人过度借贷风险。需要警惕的是,市场中一些金融机构和助贷机构在产品设计上并不合理,甚至在产品营销上采用诱导宣传等方式“鼓励”消费者过度借贷。在借款用途评估和贷后管理方面,有的金融机构也并未尽责,任由借款人把消费贷用于直播打赏、游戏等非理性消费场景。部分放贷机构和助贷机构甚至在未全面、客观评估借款人的借款用途、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情况下,诱导借款人超前消费,导致过度借贷。过度借贷危害不小,其带来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需高度关注。借款人过度借贷后,财务状况稍有波动就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掉入债务陷阱,埋下金融风险隐患。后续还可能诱发恶意逃废债、暴力催收以及违法违规代理维权等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个人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借贷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养成理性消费习惯。不要贪图一时享受或单方面听信广告宣传就盲目借贷,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有正确的判断,量力而行、理性借贷,否则可能会使个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更不可选择“以贷养贷”“多头借贷”,避免因无力偿还而导致债台高筑。要明确自身贷款需求,根据需求确定是否需要贷款以及需要何种贷款。个人消费者在办理贷款业务时不能听信不法中介的虚假宣传。一些不法中介宣称有内部渠道和专业手法可以降低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或加快放款速度,通过虚假营销宣传、伪造申贷材料、捆绑销售保险、收取高额费用等方式非法展业、借机牟利,不但人为抬高了融资成本,而且可能将获取的个人信息用于非法用途,有的甚至涉嫌“套路贷”等违法犯罪活动,潜藏着极大的风险隐患。若确有贷款需求,消费者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渠道申请贷款,可通过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手机APP申请等多种渠道进行咨询办理。消费者应认真做好事前咨询,全面、如实向金融机构提供材料,客观评估自身资信状况,根据自己的还款能力及未来收入预期确定想申请的贷款额度及还款方式,每月还款金额以不超过收入的一半为宜。个人消费者还应仔细阅读借款合同条款,明晰自身权责义务,重点关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用途、还款时间、还款方式、提前还款约定、逾期还款影响等要素,尤其是合同中重点提示的部分,谨防隐形成本。确保在签署合同前充分知悉并理解有关权利义务,避免产生纠纷。针对当前部分金融机构、平台过度借贷营销诱导行为,监管部门更需要加强监管,发现一起、处罚一起。监管部门还有必要对各类金融机构展业行为开展合规合法教育,使其端正经营理念,不可违规诱导个人过度借贷。